They_Shall_Not_Grow_Old.jpg

 

        每當我們想起戰爭,戰爭的影像和它背後具有的政治意義就會流進我們對於過去事實的思緒中。在現代,理解戰爭很難脫離對於影像的依賴,敘事影像代替了我們親身體驗了戰爭現場,即便它刻意地進行了政治審查,選擇聚焦在某些戰爭畫面(戰利品的展示、崇高的犧牲),而忽略戰爭的本質是一種共時、集團化的暴力行為,以及忽略戰爭中的士兵內在心理的鬥爭。換言之,將戰爭視為一種扭曲的日常狀態的持續性,讓我們可以接近這些被建構的戰爭影像的遮蔽,一段無法被簡單定義的戰爭歷史。因為把戰爭當作日常狀態的延伸,也能出現跟戰爭勝負、國族主義或把他者異化的行為無關的隻字片語。敘事語言則是我們依賴理解戰爭現場的另一種工具,它在陳述事實的同時也包含特定的政治意圖。

 

        那麼,如果將戰爭的影像重新編輯,上色,並由親身經歷戰爭體驗的一般士兵來口述戰爭的經驗,可否作為一種戳破影像政治意圖的工具呢﹖從這一點來看,導演Peter Jackson重新編寫了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日常史,超越戰爭影像素材當初的拍攝目的。在影片一開始,它所使用的黑白影像尺度和口述的聲音說明了這場戰爭是如何突然的發生,英國青年們如何在戰爭爆發時受到國家的感召、進入軍事訓練營並成為軍人的過程。刻意地用黑白影像來呈現,以及一成不變的軍事訓練,讓影片一開始有些單調,但對於參與這場戰爭的年輕人來說,這便是他們最初對於戰爭的印象,從滿腔熱血自願從軍、沉悶與嚴格的軍事訓練到對於戰場和敵軍無邊無際的幻想。在這樣的日常中,他們從平民成為軍人。

they-shall-not-grow-old-1080x675.jpg

        隨著這群年輕人被派往戰場,影像開始出現顏色,但那讓影像生動起來的顏色並沒有帶給觀眾欣賞的舒適,反而,是非常尖銳地逼觀眾正視戰場的現實。年輕人眼前的風景並非是異國的綺麗風景,而是怵目驚心的戰場。戰場上,工業化生產的戰爭機器切割挖掘一望無際的平原,人類將科技運用到了最惡劣的境地,築起了一道道壕溝,軍人就駐紮在這道壕溝中,陰暗、潮濕且瀰漫著屍體的惡臭,電影並沒有美化戰場,也沒有迴避戰爭的殘破和散落的軍人屍體。看見這麼多動態、彩色的軍人影像是非常恐怖的,因為當他們正視鏡頭時,觀眾並不知道是否他能在戰爭生存下來。因此,觀眾如同直面鬼魂般的凝視…

tsngo-publicitystills-10.jpg

 

面對沒有日夜的戰線對峙,軍人們原來在講述軍營訓練生活的抑揚頓挫語氣轉成無奈、平淡的語氣,殘酷的事情以一種極為舉重若輕的老成聲音道來,這正是戰爭本質性的面貌,死亡變成了一種日常,軍人們唯一的渴望就是結束這場戰爭或放假逃離壕溝。當他們終於在結束戰爭後,回到家鄉,他們已成為不被家鄉理解的沉默寡言、身上帶有殘缺的中壯年人,他們無法說明自我經歷的戰爭經驗。

October.png

在呈現決戰戰役的場面上,有可能受限於影像素材的數量,所以有些影像重複出現,Peter Jackson運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方式讓戰役的故事在不同口述視角之間轉換,打斷了戰役的連續性紀錄本質,把戰役的殘酷發揮到最大的同時也讓戰役成為許多碎片影像組合成的強烈情感。在此處,讓人想起了導演艾森斯坦(Eisenstein)拍攝俄國革命的《十月》那充滿煽動性的影像運用。

l496e52EaD4TeP5kSAdx-1280x1897.jpg

 

如果把《他們不再老去》跟另一部描寫一戰的電影《1917》放在一起對照,很顯然地,1917第一人稱視角、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更能讓觀眾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環境,或者說,更加真實可見。但是,在大量口述故事和戰爭紀錄影像表現出導演Peter Jackson驚人的不想讓這段歷史被遺忘的意圖,因此,如果看完《1917》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很感興趣《他們不再老去》會是一部很好的補充影片。其中,《1917》有一段場景主角進入樹林,遇到一群準備上戰場的士兵聆聽歌曲,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覺得導演安排的太過刻意,但是看了《他們不再老去》才知道,這種苦中作樂的心態,才是軍人忍受戰爭日常的依託。

 

 

上映時間:20193

導演:Peter Jackson

片長﹕99 min

https://www.imdb.com/title/tt7905466/?ref_=fn_al_tt_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