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px-Sonic_the_Hedgehog_poster.jpg

最近無聊看了一些以前的電腦動畫人物和真人合演的電影,漸漸地感覺到這種電影都重複著一個套路,就是一個人很好,但沒什麼成就,沒什麼攻威脅性,但也演技一般的男演員(如果族裔政治正確更好,這也是近年來美國好萊塢電影從全球文化工業輸出,變成去權力化的美國國內電影的一個潮流),生活在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城市(像是電影中的LA或一個中型的城市,反正,絕對不會是紐約),搭配一個女朋友(好像這也是必要的人類角色的愛情線,當然多數是異性戀愛情),遭遇了會說話的電腦動畫生物(動物或乾脆就是外星生物),然後一起解決困難,面對敵人,渡過難關,發展出一段青少年式的友誼。然後,為了不讓電影太過無聊,電影還會插入一堆文化震撼式的笑料,電影看到最後也疲乏了,漸漸地把這些賣往日情懷和平價笑料的影片,歸類到真的沒有電影可看的時候才會想到電影(還有過年時不知道要做什麼待在家裡,為了統合有老有小的一家人的收視興趣不得不看的跟白開水一樣的殺時間電影)。

220px-Pokémon_Detective_Pikachu.jpg

但是,這些動畫角色電影該開始亮相的時候,可是相當震撼的一件事呢?!因為當時像《歡樂滿人間》這種迪士尼結合了動畫、音樂劇的兒童電影,或是《威探闖通關》讓迪士尼把動畫角色放進成人電影的超級破格嘗試(結果來說,是相當成功的)都成功地開拓了當時觀眾的視野。不知道什麼時候,觀眾對這種賣人物IP的東西貧乏了,無聊了,或是說,太過於流水線編劇生產跟政治正確的好萊塢電影終究把觀眾弄無聊了。

Movie_poster_who_framed_roger_rabbit.jpg

如果說還有什麼能夠讓觀眾為這些電腦動畫角色堅持付出他們的喜愛,那必然是電影敘事和角色人物之間共同傳達的質感,《柏靈頓:熊愛趴趴走》就很好地傳達了這種英國文化的氛圍,電影的人物不管是人類還是非人類角色都帶有一點古怪的厚度,這不是說他們必須滿臉沉重鬱悶地演一齣完全不好笑的悲劇或是展示出深度的演技來替一部闔家歡電影增色,而是這些英國演員們都樂在其中演出這部電影,休.葛蘭甚至完全放下身段來,你會在他們的每個行為中,感覺到接納熊熊的布朗一家人和社區住戶們的鮮明個性,並且襯托了那隻從南美來、跟女王在白金漢宮喝過茶、會說話、善良、有點粗魯(畢竟他是一頭熊嘛)但總是把事情搞砸,一直穿著紅帽子跟藍大衣的可愛熊熊的故事。

8921010331045.jpg

所以我想,這種將圖像角色電影化嘗試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將它視為一波收割粉絲口袋的行動還是把它視為一部電影。

 

《音速小子》

IMDB影片介紹

https://www.imdb.com/title/tt3794354/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

IMDB影片介紹:

https://www.imdb.com/title/tt1109624/

 

《鼠來寶》

IMDB影片介紹:

https://www.imdb.com/title/tt0952640/?ref_=fn_al_tt_1

 

 

Netflix,電影,喜劇,好萊塢,英國,迪士尼, 柏靈頓, 名偵探皮卡丘 , 音速小子

arrow
arrow

    S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