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645720_v_v8_aa.jpg

 

 

上映時間:20196

導演:Nisha Ganatra

編劇Mindy Kaling

演員Emma Thompson/Mindy Kaling/John Lithgow/Hugh Dancy/Reid Scott…etc

https://www.imdb.com/title/tt6107548/?ref_=fn_al_tt_1

片長﹕102 min

 

甚麼是理想的職場?這個問題對於廣大上班族來說絕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而且這又跟你處在主管和部屬的位置不同,想法也會有差別。但是,這不會發生在好萊塢溫馨的職場電影,因為一個像是朋友一般的上司—下屬關係,描述主角們除了薪水以外的象徵資本和社會資本獲得的滿足感。這就像是把當代職場關係回歸到中世紀歐洲民間敘事的工會導師-學徒單純、美好、非利益交換式的情感關係。好萊塢電影喜歡描繪出工作的成就不過是兩人關係成長的附加之物,讓工作成為一種人生的理想實踐。所以,在看好萊塢職場電影的時候,可以暫時的麻痺自己不是作為社畜,而是一個在工作中獲得自我成就感的職場人cheers!

理想的職場環境中,上司期許部下發揮超越期待的潛力、包容她的過錯;而部下則佩服上司在工作上的成就和付出,並將她狂人式的工作模式用一種溫柔的詮釋來合理化(這絕對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對嗎﹖)。

 

 

 

在好萊塢的夢幻職場中,最近幾年的經典莫過是《穿Prada的惡魔》,初出社會的年輕女性Andy,為THE時尚雜誌女暴君Miranda工作,最終獲得了她的認同。《深夜秀》,複製這樣的模式,女主管這次的職業是電視台的資深脫口秀主持人紐伯利(Emma Thompson飾),而那位單純的女學徒則是由以往在化工廠工作、從未參與電視脫口秀編劇的印度裔女性莫莉(Mindy Kaling飾)來擔任。通常,這樣的電影要好看,飾演主管和部屬的角色需要具有充沛的能量,並能夠相互抗衡、相互回擊,就像競賽場上的兩名地位平等的選手。例如,《穿Prada的惡魔》Miranda不停地給出艱難的課題,而Andy在職場上讓自己藉由克服這些課題來獲得成長,最後回顧這一切,露出了一抹戰勝難題的微笑。

 

194967_bd.jpg

 

但很可惜地,莫莉(Mindy Kaling飾)在《深夜秀》並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她飾演了一個崇拜脫口秀主持人紐伯利的小粉絲,偶然進入了紐伯利的編劇團隊(沒錯,脫口秀不能單靠主持人,需要一個強悍的寫手團隊,當網紅輕鬆多了)。但是,她進入的職場是一個全部由男人組成的地盤,而她只能靠努力加班填補與職場男性之間的差距,而她的主管紐伯利則因為僵化的主持風格正處在節目的生死存亡之秋。

Emma Thompson完美的詮釋了一個複雜的、強勢的、脆弱的、多面向的電視脫口秀主持人,在台上光鮮亮麗的自信神情和後台陰暗燈光下準備上台的猶疑不安之間的從容轉換,讓她演活了這個知名主持人自命清高但情感壓抑的內心世界。她渴望理想和情感關係,但憤世忌俗的言詞卻把她的情感包裹在一層又一層的裝甲中,尤其是低俗、排外、保守主義、男性沙文主義的年輕脫口秀主持正準備取代她。她愛自己生病的丈夫,卻無法克制與旗下的編劇員工發生婚外情,這是她內心憂鬱的來源。Hugh Dancy在這裡飾演一個玩家型的人間種馬,跟《漢尼拔》相比,褪下了清新的感覺而變得世故且圓滑。莫莉(Mindy Kaling飾)的出現剝除了這些裝甲,但她畢竟無法站在紐伯利所處的位置。

 

194967_bf.jpg

這使得職場環境的視野的核心朝向Emma Thompson飾演的紐伯利傾斜,但為了描寫莫莉(Mindy Kaling飾)所付出的電影分量已經給出,即使敘事的重心已經轉換,仍喚不回這些無法發揮作用的敘事場景。我們好像會認為這是一部對女性在電視圈工作權益發聲的電影,但有時候,《深夜秀》又用其他敘事場景跟觀眾說:「不,這並不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這是一部「soft」職場電影。。有時,更會讓人感覺到這是一種僵化的職場電影描寫法則,那就是,新鮮人即使被老闆開除一百次,最後仍會以她/他的初衷獲得成功和成長,把老闆下達的指令和任務,當作累積自己職場經驗值的機會。最後莫莉成功地成為這個電視脫口秀節目的主要寫手成員,站在錄製攝影機和觀眾之間,露出了對主持人紐伯利的會心微笑,她成功地融入了這個製作團隊之中,可喜可賀,任務結束。

總結來說,這是一部喜愛Emma Thompson的粉絲不容錯過的電影,對於想要通過電影更進一步了解美國脫口秀電視節目生態的觀眾也非常適合。在現實生活中,有時需要一點糖衣來包裝依舊苦澀的職場生涯。

 

arrow
arrow

    S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