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極致美學的孤獨與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是一部布萊迪·寇貝特執導的史詩劇情片,主演陣容包括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費莉絲蒂·瓊斯、蓋·皮爾斯、喬·歐文。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以他精湛的演技,獲得2024奧斯卡及金球獎影帝。

本片前後耗費7年時間拍攝,講述一位虛構的匈牙利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移民美國的奮鬥史。他心目中理想的建築空間和他現實的生活境遇彼此呼應,精神理想與生存現實的擦撞產生軌跡的偏移,身為一位接受包浩斯現代主義薰陶、自二戰歐洲逃難的猶太建築師,他在美國從0開始,幾乎是在一個具有敵意的環境中從底層開始奮鬥,偶然獲得蓋·皮爾斯飾演的美國富豪賞識,看似找到了向上階級爬升的逃生索,沒想到卻是困住自己的手銬腳鐐,直到用最赤裸的指控扯破資本主義虛假的面具。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極致美學的孤獨與

曾經滄海難為水,建築師拉斯洛經歷了流亡、遷移,產生斷裂的認同,不停地追尋一個精神家園的「根源」,並將環境所賦予他磨難的視為對既有文化規範的挑戰(以及對於美國社會美學/意識形態/資本主義的挑戰,進而以一個「無根」之移民證明美國文化「無根源/佔有/借用/壓制和主導」現代藝術的特性),透過建築來表達二戰創傷的記憶。他的設計風格或許源自於歐洲現代主義,但在美國卻顯得格格不入,缺乏根基。

除卻巫山不是雲,這種「離散感」不僅體現在角色的個人背景,也暗示移民在美國的處境和美國夢的錯置破碎,角色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殘缺,重度沉溺使用逃離冷酷現實的毒品,種族歧視、權力位階的不對等與主體認同的壓抑。電影中部份插入了故事發生地—美國賓州50年代的紀錄新聞影片,比起一個光明向上的社會熔爐形象和工業強國,美國的真實反而存在此處。正如電影結尾名為謝幕段落的字幕打出的「過去寓於現在」,同樣地,現在也寓於過去。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極致美學的孤獨與

《粗獷派建築師》採用比一般畫幅寬兩倍的VistaVision技術拍攝,攝影風格呼應粗獷派建築的美學,極簡的畫面構成、廣角鏡頭、低角度拍攝強烈表現建築物和自然環境的巨大尺度,反映粗獷派建築的哲學風格,簡約、實用、抽象、拒絕華麗的裝飾、形隨機能(雖然最後建築的造形反而變成了隱喻的牢籠和審判的神聖空間,完全沒有展示它做為社區文化與教會空間的使用,這點就跟現代主義建築的其他案例一樣,營造出一個沒有人味的空間)。這些鏡頭語言凸顯建築的壓迫感、力量感,讓人棲居、隱匿、躲藏、分散、佚失在冰冷空間的陰影中。建築師理想中的建築施工進行的同時,建築的工地也成為他的堡壘,躲藏騷動、透明的懸絲操控,例如當他們一家被迫與富豪一家在河邊野餐、隱喻性騷的場景,他們被迫表現叫住就住,叫行就行,無條件地接受來自富豪家庭的「善意」,成為傀儡,這個相互縫合的美國夢既高大又怪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m 的頭像
    Sam

    文化牧遊的背影

    S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